核心原因: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带)长时间、稳定地交汇,形成准静止锋(梅雨锋),并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
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北跳:
北方冷空气的持续活动:
冷暖空气对峙形成梅雨锋:
强烈的上升运动与水汽辐合:
西风带波动与冷空气补充: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
青藏高原的“热力与动力泵”作用:
邻近广阔的暖水海洋:
副高脊线的“水汽管道”作用:
南方梅雨期的持续降雨是东亚夏季风系统季节推进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
因此,当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25°附近,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持续交汇、势均力敌时,就形成了“天无三日晴”的梅雨期。 直到副高进一步明显北跳(通常到北纬25°-30°以北),完全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驱散冷空气,该地区才会进入晴热少雨的伏旱期,而主雨带也随之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